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研究
――皇冠博彩app下载
摘要
本课题项目解决的是现有版本职业教材体系不适合学校开设专业、不利于知识转化就业实践的问题,解决的是如何构建校本教材体系的问题。课题研究期间,以机电专业作为试点,由机电专业教研组担任校本教材研发小组,结合教学实际、就业方向、职业技能特点,本着“学以致用”原则,先后对机电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焊工技术》等课程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采取文献资料法、调研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比专业相关的多种版本教材,选取其中针对性强的知识、技能,调整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在教学中的比例,进行了教材开发。课程教材实际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回访就业后的学生85%以上认为所学能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而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减少了,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了一套校本教材建设的方法,积累了一定课程开发的经验,为学校以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必要的基础。
一、课题界定
关键词:校本教材 课程开发 校本教材建设
当前,通用版本职业教育教材,理论比重过大,实践技能过少,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型人才素质不相适应。又因社会就业对学历要求日高,步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上高中、考大学无望的差等生,面对过多的理论知识,接受困难,厌学、中途辍学的就变得十分普遍。开发以校为本、易学实用、紧贴生产实践的课程,和搞好校本教材建设就成了大势所趋。
二、课题论证
校本教材自从上世纪70年代在英美提出后,在我国内也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因为职业院校所处地域不同,就业环境不同,生产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不同,尽管多数学校都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不是能够用简单的拿来主义,就可以完全适用。
从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国家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大量的学生从初中开始涌入职业教育中。而生源的学习能力、基础素质参差不齐,且差等生占大多数,这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学习成绩稍好的都努力去考大学了。学习群体对职业教育教材就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的讲,大量的社会通用的职业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多于技能”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特别是面对当前生源学习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更不利于学生学习,使大量的学生产生了厌学、不愿学的情绪,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中途辍学,因为教材内容的不容易理解,在教与学之间构成了一道鸿沟。所以,研究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是大势所趋,是势在必行之举。对职业教育、对学生学习、对向社会输出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开发学生爱学,易接受,理论与实践配置合理,重注动手能力,便于就业的课程内容和开发一套或几套基于本校实际的教材体系就成为了本课题的追求目标。
三、关于从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一)团队构建:
为保证本课题研究圆满完成,并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以教务处王连国主任为领导的,学科带头人王玉双为组长,骨干教师郝玉生
、王述羽 、王爱军、王素玲为成员参加的六人课题组。
(二)研究内容
以机电专业作为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的试验田,结合教学实际、就业方向、职业技能特点,本着“学以致用”原则,从2006年开始对机电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进行校本教材课程开发研究和校本教材建设研究。
(三)研究方法
首先,由机电专业教研组担任校本教材研发小组,明确研究小组组长和成员,针对小组成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特点,在教学存在问题、资料查找、内容分析、就业技能需求、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合理分工,各施所长,从组织形式上来保证课题研究在有序管理下进行。其次,讨论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时间节点、阶段性检验标准。系统梳理机电专业现行教材的不足,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具体研究开发。第三,明确了会议定期召开的时间和形式,来推动课题研究,把握课题研究动态。第四,确立了鼓励措施,以保证研发成员积极性和研发效果。如设立适量的经济奖励资金,研究成果支撑教师职称评定等。
(四)研究的主要过程
自学校开设机电专业以来,学校购买使用了不同版本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这些教材各有所长,内容难易程度也不同。另外,因为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造成有些知识重复出现。例如电动机正反转的知识,在我们学校的《电力拖动控制》这门专业课里是重点知识,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里就删减了相关知识。另外有的教材理论多于实践,学生基础差、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适当配以适量的练习题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来锻炼他们实践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所以从2006年2月开始,小组成员着手调研机电专业课程缺陷、教学内容分析、就业技能需求、学生学习能力,筛选具体校本教材课程开发需求。通过调研、统计分析、筛查最后确定把“电工技术”、和“电子工艺基础”两门课程教材作为研发对象,同时确定了课程内容方向。
2006年3月,针对两门课程查找收集资料。
资料分两类,一类是与学科有关的知识类资料,例如 杜德昌 许传清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程周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
孟贵华主编的《电子技术工艺基础》,另一类是其它单位研发课程中的经验。
2006年4月,成员按专业学科以及已定课程内容方向,通过归纳、对比、提炼、整合的方法,整理资料,博采众长,选取针对性强的知识、技能,调整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在教学中的比例,进行了教材开发。拟定了这门学科校本教材初稿。上册《电工技术》整合了杜德昌、许传清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程周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中的有关电工知识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分析、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等几部分内容组成,配以适量的课后习题。下册《电子技术及工艺基础》整合了杜德昌、许传清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孟贵华主编的《电子技术工艺基础》中的电子技术有关知识内容,包括常用半导体元件、整流与稳压电路、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电子元件、焊接技术及印刷电路板等内容。并配以大量的图文图片,以起到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看图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掌握实际操作过程,为学生考取技术等级证书铺平道路。
2006年5月至7月,按课程开发目标,校本教材讨论定稿。第一,与前期调研的需求做对照,保证开发方向无误;第二,与50多名学生交流,探讨其对“准教材”的感受及其对其中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有无学习兴趣;第三,校对内容、图片、排版无误。
2007年8月印刷。《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及工艺基础》分别印刷500册。
2007年9月至12月试讲授课程,检验开发教材质量。首先,上学期对三个机电班140名学生讲授开发的校本教材课程,在12月底,对这三个班外出实习后的学生问卷调查,85%以上学生认为所学课程非常实用,与实践结合密切,在工作期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一年来,这学科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因为学习困难上课打瞌睡、逃课、甚至辍学的情况减少了,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四、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够很好的解决通用版本职业教材体系不适合学校开设专业、不利于知识转化就业实践的问题。基于本校专业、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当地工业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具体需求,来开发的校本教材突出了“以校为本、易学实用、紧贴生产实践”的特点,可以很好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和学生就业,促进社会发展。
校本教材建设,要课程体系化,知识直接指导实践化。在具体的建设问题上,要建立组织,调研需求,拟定计划和目标,用奖惩措施做保证,人尽其才,才能搞好该工作。基于此,我校校本教材研发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2009年河北省优秀校本教材评选活动中,机电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经济法基础》、建筑专业的《施工组织与管理》三本教材分别获得河北省优秀校本教材三等奖。
(二)实践成果
《电工电子技术技术》校本教材,较好的完善了机电专业教材知识体系。该教材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回访就业后的学生85%以上认为所学能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而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减少了,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在《电工电子技术》校本教材的带领下,机电专业又研发了《焊工技术》、《机械基础》等校本教材,学校的会计专业研发了《经济法基础》《市场营销》校本教材、建筑专业研发了《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校本教材,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为了有效的推动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先后于2006年购置一个多功能电工电子实验室,2009年购置了15台焊机、20台车床,同时为建筑专业购置了足量的室外测量仪器,于2011年购置了两个电脑实验室,PLC操作台 、电工电子试验台4套,又2013年分别购置了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磨床、铣床等实习实验设施。
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技术、新知识资料缺乏,跟不上实际需要。当前,工业技术日新月异,先进的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企业的手中,处于知识垄断的阶段,很少课本教材化。这一点对开发紧跟生产实践的教材来说致命伤,是根本制约。
六、引用或参考的文献
1、孟贵华,《电子技术工艺基础》,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2、杜德昌,许传清,《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程周,《电工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