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
课程学时:80学时
适用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初中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电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
2.能使用万用表正确测量电阻、电流、电压和电位。
3.能分析简单直流电路。
4.能正确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分析复杂直流电路。
5.了解电容的性质和用途。
6.能熟练运用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7.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物理量。
8.会分析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和RLC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及功率。
9.认识三相交流电路并会简单分析。
共80学时,其中理论60课时,实践课20课时。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课程重点是第二章直流电路中的简单直流电路和第四章磁场与电磁感应部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电路的能力。难点是第二章中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第五章单相交流电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实物进行直观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加深理解和知识的连贯性,提高动手能力。
(五)实践环节
课程实践主要内容与要求
积极参加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提升电工基础的实践知识,锻炼学生安装、调试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电工基础知识,使知识水平达到中级维修电工中对本课程的的要求。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备注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训
|
其它(机动)
|
小计
|
1
|
电路基础知识
|
6
|
4
|
|
10
|
|
2
|
简单直流电电路
|
8
|
2
|
|
10
|
|
3
|
复杂直流电路
|
8
|
|
|
8
|
|
4
|
电容器
|
4
|
2
|
|
6
|
|
5
|
磁场
|
4
|
2
|
|
6
|
|
6
|
电磁感应
|
6
|
2
|
|
8
|
|
7
|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
4
|
2
|
|
6
|
|
8
|
正弦交流电路
|
6
|
2
|
|
8
|
|
9
|
谐振电路
|
4
|
2
|
|
6
|
|
10
|
三相交流电路
|
10
|
2
|
|
12
|
|
合计
|
60
|
20
|
|
80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电力拖动》、《机床电气维修》等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为毕业后继续提升能力学习及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电工基础》第四版,2007年版,邵展图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配套《电工基础习题册》。
(九)实施建议或说明
本课程是专业主干必修课。
考核形式:考试。
评价办法:平时占30%,理论占30%,实践训练占40%。
三、教学内容纲要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
2.能使用万用表正确测量电阻、电流、电压和电位。
3.能分析简单直流电路。
4.能正确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分析复杂直流电路。
5.能熟练运用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6.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物理量。
7.会分析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和RLC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及功率计算。
8.对三相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电路基础知识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和电气设备额定值的意义。
(二)熟悉电阻的概念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和欧姆定律。
(四)掌握电工与电功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流和电压
第二节 电阻
第三节 欧姆定律
第四节 电功和电功率
第二章 直流电路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万用表的构造、基本原理,并掌握它的使用
(二)熟悉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和作用
(三)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产生测量误差原因的分析方法,以及电路中各点电位,任意两点间电压的计算方法。
(四)熟悉基尔霍夫定律和支路电流法
(五)掌握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的分析和两个网孔的电路。
(六)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它们的特性及等效变换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串联电路
第二节 并联电路
第三节 混联电路
第四节 直流电路
第五节 基尔霍夫定律
第六节 叠加原理
第七节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第八节戴维南定理
第三章 电容器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电容器的电容概念和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二)熟悉电容器的储能特性以及在电路中能量的转换规律。
(三)掌握电容器串、并联的性质以及等效电容和安全电压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容器与电容
第二节 电容器的选用与连接
第三节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第四章 磁场与电磁感应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直流电流、环形电和流和通电螺线管电流的磁场,磁动势、磁阻的概念和磁路中的欧姆定律。
(二)熟悉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概念,以及匀强磁场的性质。
(三)掌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和左手定则。
(四)了解自感现象、互感现象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磁场能量的计算。
(五)熟悉感应电动势的概念,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
(六)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磁场
第二节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第三节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第四节 铁磁物质
第五节 电磁感应
第六节 自感
第七节 互感
第八节 磁路欧姆定律
第五章 单相交流电路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二)熟悉正弦交流电的特征以及相位差的概念。
(三)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各种表示方法。
(四)了解相量图分析和计算简单的交流电路。
(五)熟悉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概念。
(六)掌握串、并联谐振电路的条件和特点,以及谐振电路选择性、品质因数和通频带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图表示法
第三节 纯电阻电路
第四节 纯电感电路
第五节 纯电容电路
第六节 RLC串联电路
第七节 串联谐振电路
第八节 并联谐振电路
第六章 三相交流电路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和特点。
(二)熟悉三相四线制电源的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
(三)掌握三相对称负载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时,负载相电压和线电压、负载相电流和线电流的关系。
(四)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三相交流电源
第二节 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
第三节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
课程学时:80学时
适用对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机械制图》是讲授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从学习文化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的进程阶梯。该课程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被称为工程界共同的“技术语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运用各种作图手段来构思、分析和表达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中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国家标准和投影法的一些基本概念。
(2) 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掌握点线面、基本体、切割体、相贯体、组合体的投影绘制方法。
(4)掌握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
(5)掌握标准件、常用件的绘制和查表方法。
(6)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含零件测绘),初步掌握中等复杂程度零部件的绘制和阅读。
(7)了解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能进行手工绘制仪器图和草图。
(8)能熟练绘制出投影正确、视图选择和配置恰当、图面整洁美观、尺寸标注正确、完整、清晰的图样。
2.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1)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锻炼提升读图和绘图能力。
(2)形成看物绘图和看图知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专业作风。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共用2个学期,包含十个章节,第十章不作为必学内容。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难点是锻炼学生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重点是第二、三节,难点是第三节;
第二章《正投影作图基础和组合体》的重点是第二、四节,难点是第三节;
第三章《立体表面交线的投影作图》的重点是第一节,难点是第三节;第四章《轴测图》的重点是第二节,难点是第三节;第五章《组合体》的重点是第二、三节,难点是第五节;第六章《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的重点是第二、三节,难点是第四节;第七章《机械图样中的特殊表示法》的重点是第一、二、三节,难点是第五、六节;第八章《零件图》的重点是第二、三、四节,难点是第七节;第九章《装配图》第一、二节、难点是第四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制图》教学以实践教学法为主,结合实际生产生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提问、抢答、小组竞赛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要多利用教具、信息技术手段和实物展示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和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多练习、多体会、多思考。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五)实践环节
课程实践主要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在课内通过绘制平面图形,掌握制图基本知识和几何作图技巧,通过绘制三视图和制图测绘,锻炼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投影规律和熟练运用物体各种表达方法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备注
|
章节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训
|
其它(机动)
|
小计
|
0
|
绪论
|
2
|
|
|
2
|
|
1
|
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
|
8
|
2
|
|
10
|
|
2
|
正投影作图基础
|
8
|
2
|
|
10
|
|
3
|
立体表面交线的投影作图
|
8
|
2
|
|
10
|
|
4
|
轴测图
|
6
|
2
|
|
8
|
|
5
|
组合体
|
8
|
2
|
1
|
11
|
|
6
|
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
6
|
2
|
|
8
|
|
7
|
机械图样中的特殊表示法
|
8
|
2
|
|
10
|
|
8
|
零件图
|
4
|
2
|
1
|
7
|
|
9
|
装配图
|
2
|
2
|
|
4
|
|
合计
|
|
60
|
20
|
2
|
80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必须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具备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一定基本能力,并在课程设计和实践学习中继续提高,为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各种实训课乃至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机械制图》2007年第五版, 钱可强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配套 《机械制图习题册》。
(九)实施建议或说明
1.教学建议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特点,以训练课题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把握本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任务引领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力,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实效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建议结合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思考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综合训练可结合加工类实训课题情况,选用生产实例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训练,以提高教学效率,加快学生角色转变,缩短就业适应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
2.说明:
本课程是考试课。
考核形式:考试。
评价办法:平时表现占40%,绘图技能占30%(主要考察动手实践、团体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考试成绩占30%。
三、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图样的定义和作用。
(二)了解课程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
(一)图样的内容和作用。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三)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四)学习方法提示。
(五)工程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章 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熟悉国标的组成和几个常用国标。
(二) 掌握绘图的基本方法,绘图工具用品的使用,线型的使用,尺寸标注,几何作图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制图基本规定
要点:
1.国标关于图纸幅面及格式的规定
2.国标关于比例的规定
3.国标关于字体的规定
4.国标关于图线的规定
第二节 尺寸注法
要点:
1.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
2.标注尺寸的要素
第三节 尺规绘图
要点:
1.尺规绘图工具及使用
2.平面图形画法
3.尺规绘图的操作步骤
第二章 正投影作图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解投影法的概念,熟悉正投影的性质。
(二)初步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对应关系,能绘制和识读间的形体的三视图。
(三)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和投影特性。
(四)掌握各种基本体的形成、投影及其表面取点的方法及尺寸标注。
(五)掌握用特殊位置平面截切基本体的画法和尺寸注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投影法概述
要点:
1.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正投影的基本性质
3.视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三面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要点:
1.三投影体系的建立
2.三视图的形成及对应关系
3.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三视图画法
第三节 基本体的投影作图
要点:
1.平面立体(棱柱、棱锥)的三视图画法及表面点的投影特性
2.曲面立体(圆柱、圆锥、圆球)的三视图画法及表面点的投影特性
3.平面切割柱体、球体、锥体形成的截交线投影的三视图画法
第四节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要点:
1.点的投影规律及三视图画法
2.直线的投影特性及三视图画法
3.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及三视图画法
第五节 基本体的尺寸标注
要点:
1.平面立体的尺寸标注
2.回转体的尺寸标注
3.带切口几何体的尺寸标注
第四章 轴测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常用轴测图的种类
(二)了解正等轴测图的画法,能绘制简单形体的正等轴测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要点:
1.轴测图的形成和分类
2.轴测投影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正等轴测图
要点:
1.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2.正等测轴测图画法
第三节 斜二轴测图
要点:
1.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2.斜二轴测图画法
第四节 轴测草图画法
要点:
1.徒手画草图基本技法
2.轴测草图画法举例
第五章 组合体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解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和画法,熟悉形体分析法。
(二)掌握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和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
(三)掌握看组合体视图的基本要领,能根据视图想象出组合体的空间形状。
(四)能识读和标注简单组合体的尺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与表面连接关系
要点:
1.组合体的形成及分析方法
2.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及表面连接关系(相交、相切、共面不共面、相贯)
第二节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
要点:
1.组合体形体分析法
2.组合体视图选择
3.组合体三视图画图的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要点:
1.组合体尺寸种类
2.标注组合体尺寸的方法和步骤
3.标注组合体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
要点:
1.看图的基本要领
2.看图的方法和步骤
3.已知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4.补画视图中缺漏的图线
第五节 组合体的轴测图画法
要点:分析作图的要领步骤
第六章 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的形成、画法和各种表示法的配置关系。
(二)理解剖视的概念,掌握全剖、半剖、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
(三)了解几种特殊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
(四)能识读移出断面图、重合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以及常用的简化画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图
要点:
1.基本视图的形成、画法和配置
2.向视图的形成、画法和配置
3.局部视图的形成、画法和配置
4.斜视图的形成、画法和配置
第二节 剖视图
要点:
1.剖视图的基本概念
2.画剖视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3.全剖、半剖、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
4.剖视图中的规定画法
第三节 断面图
要点:
1.断面图的形成和分类
2.移出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
3.重合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
第四节 局部放大图和简化表示法
要点:
1.局部放大图的定义、画法和标注
2.常用的简化画法
第五节 各种表示法的综合应用举例
要点:
选择作图方便、表达清晰的方案
第六节 第三角画法
要点:
1.第三角画法与第一角画法的区别
2.第三角画法与第一角画法的识别符号
第七章 机械图样中的特殊表示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掌握螺纹规定画法和标注方法以及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
(二)能分析齿轮的集合要素及尺寸关系,掌握齿轮的画法。
(三)掌握键销连接的画法。
(四)了解弹簧、滚动轴承的画法规定和简化画法。
(五)了解中心孔的形式、标记和表示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
要点:
1.螺纹的基本知识
2.螺纹的画法规定
3.螺纹的图样标注
4.常用螺纹紧固件的种类和标记
5.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
第二节 齿轮
要点:
1.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要素与尺寸关系
2.直齿圆柱齿轮几何要素的尺寸计算
3.圆柱齿轮的画法规定
第三节 键连接和销链接
要点:
1.键连接
2.销链接
第四节 弹簧
要点:
1.弹簧各部分名称及尺寸计算
2.弹簧的画法
3.弹簧画法举例
第五节 滚动轴承
要点:
1.滚动轴承的结构及表示法
2.滚动轴承的标记
第六节 中心孔
要点:
1.中心孔的形式
2.中心孔的符号
3.中心孔的标记
4.中心孔的表示法
第八章 零件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解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熟悉典型零件的表示法。
(二)了解尺寸基准的概念、零件上的常见工艺结构的画法和尺寸注法,熟悉典型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三)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掌握表面粗糙度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四)了解极限与配合的概念,掌握尺寸公差的标注和识读。
(五)掌握零件的测绘方法,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零件图概述
要点:
1.零件图与装配图的作用和关系
2.零件图的内容
第二节 零件结构形状的表达
要点:
1.选择主视图
2.选择其他视图
3.零件表达方案选择举例
第三节 零件上的常见工艺结构
要点:
1.铸造工艺结构
2.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第四节 零件尺寸的合理标注
要点:
1.正确选择尺寸基准
2.合理标注尺寸的原则
3. 合理标注零件尺寸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节 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
要点:
1.表面结构的图样表示法
2.极限与配合
3.形状和位置公差简介
第六节 读零件图
要点:
阀杆
阀盖
阀体
第七节 零件测绘
要点:
1.测绘零件的方法和步骤
2.零件尺寸的测量方法
3.零件测绘注意事项
第八章 装配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熟悉装配图的基本画法和简化画法。
(二)理解装配图的尺寸标注。
(三)熟悉装配图上零件序号的编排和明细栏的使用方法。
(四)了解阅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能识读点单的装配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装配图的内容和表示法
要点:
1.装配图的内容
2.装配图画法的基本规则
3.装配图的特殊画法
第二节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
要点:
1.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
2.装配图的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
第三节 常见的装配结构
要点:
1.接触面与配合面结构的合理性
2.密封装置
3.放松装置
第四节 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
要点:
1.了解、分析装配体
2.确定表达方案
3.确定比例、图幅,合理布图
4.画图步骤
第五节 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
要点:
1.概括了解
2.了解装配关系和工作原理
3.分析零件,读懂零件结构形状
4.分析尺寸,了解技术要求
第六节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要点:
1.概括了解
2.了解内部装配关系和工作原理
3.分析零件,拆画零件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力拖动》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课程学时:160学时
适用对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
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的专业技术实践课。本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编制原则,先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的安装、检测与维修,再介绍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使学生具备电气安装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电气安装的基础知识、电工设备的使用;理解典型实训项目的电气接线与安装。本课程以任务实践为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授课及实践历时四个学期,分为《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和《变频调速系统》四个部分。本课程重点是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培养学生基本的电器的安装与接线的能力;难点是学生根据实训要求完成任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的重点是课题五、课题六,难点是课题五、课题六。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的重点是课题二、课题四、课题五,难点是课题六、课题七。
《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的重点课题二、课题五,难点是课题二、课题五。
《变频调速系统》的重点是课题一、课题二,难点是课题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学以理实一体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项目实践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方式与手段。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信息技术等媒体教学方法。
(五)实践环节
课程实践主要内容与要求
积极参加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理论知识,锻炼动手操作技能。参与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备注
|
单元
|
主要内容
|
讲授
|
实训
|
机动
|
小计
|
一
|
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
|
10
|
10
|
|
20
|
|
二
|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
30
|
40
|
|
70
|
|
三
|
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
30
|
15
|
|
45
|
|
四
|
变频调速系统
|
10
|
15
|
|
25
|
|
合计
|
80
|
80
|
|
160
|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综合运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电工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2007年第四版,李敬梅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配套《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习题册》
(九)实施建议或说明
本课程是理实一体化课程。
考核形式:笔试与实践操作
评价办法:平时表现占40%(主要考察作业、纪律等方面),理论占30%,实践占30%。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单元 用低压电器及其安装、检测与维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种类。
2.掌握基本常用低压电器的安装、检测与维修。
(二)教学内容
课题一低压电器的分类和常用术语
课题二低压熔断器
实训1―1 低压熔断器的识别与检修
课题三低压开关
实训1―2 低压开关的识别与检测
课题四主令电器
实训1―3 主令电器的识别与检测
课题五接触器
实训1―4 交流接触器的识别、拆装与检修
课题六继电器
实训1―5 常用继电器的识别
实训1―6 热继电器的校验
实训1―7 时间继电器的检修与校验
第二单元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常用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二)实训相关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二、教学内容
课题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
实训2―1 安装与检修手动正转控制线路
实训2―2 安装点动正转控制线路
实训2―3 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
实训2―4 安装与检修连续与点动混合正转控制线路
课题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
实训2―5 安装与检修正反转控制线路
课题三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线路
实训2―6 安装与检修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线路
课题四顺序控制与多地控制线路
实训2―7 安装两台电动机顺序启动逆序停止控制线路
实训2―8 安装和检修两地控制的具有过载保护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
课题五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实训2―9 安装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实训2―10 安装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实训2―11 安装与检修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Y一△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实训2―12 安装延边△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课题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线路
实训2―13 安装电磁抱闸制动器断电制动控制线路
实训2―14 安装与检修单向启动反接制动控制线路
实训2―15 安装与检修无变压器单相半波整流单向启动能耗制动控制线路
课题七多速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实训2―16 安装与检修时间继电器控制双速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实训2―17 安装与检修三速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课题八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实训2―18 安装与检修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凸轮控制器控制线路
课题九三相同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课题十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实训2―19 安装与调试并励直流电动机启动控制线路
实训2―20 安装、调试与检修并励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及能耗制动控制线路
课题十一串励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实训2―21 安装与调试串励直流电动机的启动、调速控制线路
课题十二电动机的控制、保护与选择
课题十三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基础
第三单元 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
(二)实训相关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二、教学内容
课题一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维修的一般要求和方法
课题二 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
实训3―1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实训3―2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课题三 Z37和Z3050型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
实训3―3 Z37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课题四 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
实训3―4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课题五 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
实训3―5 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课题六 20/5 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
实训3―6 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第四单元变频调速系统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熟悉通用变频器的相关知识
(二)实训变频器相关的安装与调试
(三)熟悉通用变频调速系统的调试
二、教学内容
课题一通用变频器的基础知识和控制原理
实训4―1 通用变频器的拆装训练
实训4―2 IGBT模块的简易测试训练
课题二通用变频器的选用、安装与调试
实训4―3 变频调速系统的安装训练
实训4―4 变频器的调试训练
实训4―5 多段速、多种加减速时间综合运行方式训练
课题三通用变频调速系统的维护与维修
实训4―6 变频器主回路电阻特性参数测试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钳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钳工工艺学
课程学时:140学时
适用对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
二、说明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有的钳工基础知识,钳工基本操作方法,装配基础知识,钳工工艺知识等,能较熟练掌握钳工常用的加工方法,具备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了解模具的装配、模具的安装与调试、模具的使用与维修等基本知识。本课程为机械类模具专业中级钳工所必修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钳工工作中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装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掌握钳工基本知识。
2、学会钳工基本操作方法。
3、学会模具钳工常用工量具及设备的使用。
4、掌握模具的装配、模具的安装与调试、模具的使用与维修等基本知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钳工工艺和钳工技能练习的一体化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定位在“训练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其实用性的特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2、学习项目的选取采用将专业理论知识、工业知识融入相关训练的做法,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能反复学习,理解、熟悉基本理论,变枯燥学习为实际运用,变被动为主动,最终达到掌握钳工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目的。其编排上循序渐进,按任务驱动方式编定。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四、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
模块
|
项目名称
|
知识目标
|
技能目标
|
学时
|
模块一
钳工入门知识
|
项目一:
模具制造工艺及应用
钳工的任务
|
理解模具、模具制造、模具制造技术和模具生产要素的相关概念。
|
了解模具的种类、特点、应用领域、制造技术的工艺特征和模具钳工的学习任务。
|
2
|
模块二
模具钳工常用量具与设备
|
项目一:
钳工常用量具使用维护和保养
|
1、有关钳工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及测量。
2、量具的维护与保养。
|
1、有关钳工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及测量。
2、量具的维护与保养。
|
8
|
模块三
钳工基本操作知识
|
项目一:划线
|
明确划线工具的种类。
掌握划线基准的选择方法。
了解分度头分度的计算方法。
|
1、掌握划线工具的使用方法。
2、正确使用分度头进行划线。
3、掌握立体划线的方法(选修)。
4、掌握典型不规则工件的划线方法。
|
2
|
项目二:錾削
|
掌握錾子的种类及应用、切削角度对錾削的影响
|
掌握錾削时的站立姿势和动作。
掌握錾削的方法。
|
2
|
项目三:锉削
|
了解锉刀的组成、种类。
掌握锉刀的规格及选用。
|
1、掌握平面锉削时的站立姿势和动作。
2、掌握锉削时两手用力的方法。
3、能把握正确的锉削速度。
|
2
|
项目四:锯削
|
了解手锯的组成。
掌握锯条的规格及选用。
|
1、掌握锯削姿势、方法。
2、能对各种形体材料进行正确的锯削,操作姿势正确,并能达到一定的锯削速度。
3、根据不同材料正确选用锯条,并能正确装夹。
4、熟悉有关锯削的废品分析和锯削的一些安全文明生产知识。
|
2
|
项目五:孔加工
|
了解麻花钻的组成及作用。
明确切削部分的各种参数及对切削的影响。
掌握钻削用量的选择方法。
了解群钻的结构特点。
|
1、掌握麻花钻的刃磨方法。
2、掌握各种孔的钻削加工方法。
3、掌握钻削时切削液的选择方法。
4、掌握扩、铰、锪孔的方法,并能正确选择刀具。
|
2
|
项目六:攻、套螺纹
|
掌握螺纹基本知识。
掌握攻螺纹工具及攻螺纹前底孔直径的计算。
掌握套螺纹工具及套螺纹前圆杆直径的计算。
|
1、掌握攻螺纹方法
2、掌握套螺纹方法。
|
2
|
项目七:刮削
研磨 抛光
|
了解刮削的基本概念及刮削基本知识。
了解刮刀的材料、种类、结构和平面刮刀的尺寸及几何角度。
|
1、掌握正确原始平板的循环刮削步骤。
2、能进行平面刮刀的刃磨。
|
2
|
模块四
模具
装配
知识
|
项目一: 模具装配技术
|
了解装配的作用、装配工艺过程。
了解装配工作的组织生产形式。
了解装配尺寸链
|
熟悉装配工艺过程。
2、熟悉装配工艺规程。
掌握装配尺寸链的计算。
3、掌握装配方法
|
2
|
项目二:冷冲压模具的装配
|
了解装配技术要求,装配方法,固定方法
掌握典型冲压模具的装配方法
|
1、典型冷冲压模具的装配
|
2
|
项目三:塑料模具的装配
|
了解装配技术要求,装配方法,固定方法
掌握典型塑料模具的装配方法
|
1、典型塑料模具的装配
|
2
|
模块五
模具
装配
知识
|
项目一:冲模的安装与调试
|
掌握冷冲压模的安装与调试工艺
|
分析冷冲压产品产生缺陷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
2
|
项目二:塑料注射模的安装与调试
|
掌握塑料成型模的安装与调试工艺
|
分析冷冲压产品产生缺陷的原因和基本处理的方法
|
2
|
模块六
模具
的使用与维修
|
项目一:冲压模具的使用与维修
|
熟悉冲压模具的安全使用规范
了解冲模维护保养的方法、以及造成损坏的原因,维修的方法。
|
冲模常规维修方法和维修工艺。
|
2
|
项目二:塑料模具的使用与维修
|
熟悉塑料模具的安全使用规范
了解塑料维护保养的方法、以及造成损坏的原因,维修的方法。
|
塑料模常规维修方法和维修工艺。
|
2
|
五、技能考核要求
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全部通过经省劳动部门考核颁发的中级或高级模具工资格证书。
六、课程建议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力争做到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发挥学生对理论、实践的综合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教学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实物、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开发相关学习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及网络资源,要注重仿真软件的应用及开发。
七、教学条件
基本要求:
钳工工作台、钳工工具及量具、冷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台式钻床、压力机。
八、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依据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钳工基本技能任务为引领,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钳工的要求为基本依据。
2、学习评价的目的
通过教学工作,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模式、评价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改革,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实现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就业导向、职教富民的宗旨。
3、学习评价的原则
学习评价的原则:即“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以评促改”就是通过学习评价继续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以评促建”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课程改革体系;“以评促管”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更新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加强建设,学习评价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4、学习评价的方法
(1)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在以往评价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因此,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在课程改革体系中,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也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也能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新课程的评价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这就要求要求教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方面作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2)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只有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全面的对改革后的课程进行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提倡课外评价是开放性的特征之一。在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把学会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由社会、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这种宽松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十分有利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获得的。
(4)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通过对用工单位的走访,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课程更能适应用工企业的需求。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课程学时:60学时
适用对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专业课、进行机械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的基础与工具。本课程包含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测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机床操作、钳工操作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服务。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类专业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达到机械制造类中级职业资格的能力,培养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是能正确识读与理解机械图样的技术要求,具有运用标准,查阅和使用技术手册的能力,熟练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关标准的内容,掌握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重点是熟知常用测量方法,熟练掌握典型零件的检测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由浅入深、适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实现互动式教学,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零件精度的认知效果,对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的熟练掌握
(1)任务驱动法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以学生能够看懂图纸上的技术要求;能够选择精度检验方法及检验工具;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正确使用量具进行精度检测为课程的最终目标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晰,从而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为达到任务的完成,每个人都会发挥其个人的能动作用。
(2)项目导向法
每个典型零件的技术标准与测量都是一个项目,教学内容围绕着典型零件的精度与质量判断为导向,任务项目由浅到难,由简到繁,遵循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零件检验的方法与技能。
(3) 项目分解教学法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概念多、术语多,是学习的瓶颈。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让学生逐个学习,方便学生理解,在学生逐步掌握的基础上再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确保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4)示范教学法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在测量工具的使用与测量上广泛采用示范性教学,教师每次上课开始详细讲述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然后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过程中,老师进行观察指导。
(五)实践环节
课程实践主要内容与要求
积极参加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理论知识,锻炼动手操作技能。参与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
工作任务
|
知识要求
|
技能要求
|
参考课时
|
理论
|
实训
|
1、绪论
|
绪论
|
理解互换性的概念
|
会举例互换性
|
4
|
|
2极限与配合
|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
|
1.理解和掌握尺寸、尺寸偏差、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尺寸公差带及其画法。
3.理解配合的概念;能根据孔轴公差带位置或极限偏差确定配合的种类;掌握配合间隙和过盈的计算。
4、理解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掌握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数值表的查表方法。
5.理解尺寸公差带代号;能根据基本尺寸和公差带代号使用表确定极限偏差;掌握极限偏差表的查表方法。
6.理解基孔制配合和基轴制配合的特点;理解配合代号。
|
会区分清楚尺寸,公差,偏差,极限尺寸之间的联系,会区分清楚孔轴之间是什么配合,以及配合如何计算,会查表关于基本偏差和极限偏差的计算
|
20
|
|
3形位公差
|
概述
形位公差的标注
形位公差项目的应用和解读
形位公差的检测
公差原则
|
1.理解与形位公差有关的各种几何要素的定义及其特点。
2.熟悉形位公差的项目分类、项目名称及对应的符号。
3.了解形位公差的定义及行为公差带。
4.熟悉形位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的组成。
5.掌握形位公差的标准方法。
6.熟悉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含义及应用。
7.理解常见各种形位公差标准的含义;了解其公差带的特点。
8.了解形位误差常用的检测方法。
9.掌握公差原则
|
理解每种形位公差的含义
|
20
|
|
4表面粗糙度
|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和评定参数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R轮廓参数的选用及检测
|
1.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了解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了解评定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参数的含义。
3.理解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意义,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
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原则和检测方法。
|
理解各种表面粗糙度符号及主要参数的含义
|
6
|
|
5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测量长度尺寸的常用量具
测量角度的常用计量器具
其他计量器具简介
|
1.了解常用长度量具的种类、精度。
2.掌握常用测量器具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
会正确读取量具及测量器具的数值
|
10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是《钳工工艺学》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与其他课程知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钳工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2007年第二版,宋文革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配套《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习题册》
(九)实施建议或说明
1、教学评价建议
(1)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验、师生互动等手段,加强考核
(2)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培养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考核要求具体说明:
本课程为专业方向课程,最终目标评价(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阶段评价(单元测验)成绩占30%,过程评价(平时表现)成绩占30%,目标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40%
三、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极限与配合基础
1-1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1-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1-3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
第2章技术测量基本知识及计量器具的使用
2-1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2-2长度尺寸测量常用器具及其应用
2-3常用机械式量仪及其应用
2-4角度测量常用器具及其应用
2-5常用量规及其他计量器具
第3章几何公差及其应用
3-1几何公差的项目、符号及标注
3-2几何公差项目的应用和解读
3-3几何误差的检测
第4章表面结构要求及检测
4-1表面结构要求基本术语和评定参数
4-2.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
4-3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及检测
第5章螺纹公差及检测
5-1螺纹的类型及主要参数
5-2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5-3螺纹的检测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电子工艺基础
课程学时:120学时
适用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说明
(一)课程性质
《电子工艺基础》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学会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常用电子工具使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产品装接、调试、检测等多种技能,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维护和工艺管理、质量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使学生从实体上认识并掌握焊接技能、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印刷电路的设计方法与技巧、电子测试仪器的使用、电子产品的调试与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项目的制作与测试过程是培养“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操作过程的规范化要求,以及模拟职场环境的现场管理,对“素质”的养成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在本《标准》中将把课程设计成在模拟职场的环境和规范化的要求下,以项目制作与测试为中心,围绕所作项目,认识、理解其中理论知识。
(三)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
了解:对基础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理解电子元件工作特性,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
掌握:掌握电子常用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产品制作、调试、检测。
(2)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常用电子工具使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产品装接、调试、检测等多种技能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电子工艺课程的学习,了解电子世界,了解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初步了解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规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学会主动地学习,达到能够独立进行任务操作的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实例教学法通过项目描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操作分析、项目总结、项目拓展和思考与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与技能、丰富专业经验、强化工艺设计与选择能力,逐步提高分析、解决和反思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形成职业核心竞争力。
(五)实践环节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和测试,加深对电子电路的了解,学习电子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与检测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深对电子工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及纪律观念。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项目名称
|
工作任务
|
技能要求
|
知识要求
|
参考课时
|
理论
|
实训
|
万用表使用
|
指针万用表使用
|
会使用指针万用表测量直流电流、直流电压、交流电压、直流电阻以及晶体管
|
掌握指针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
10
|
2
|
数字万用表使用
|
会使用指针万用表测量直流电流、直流电压、交流电压、直流电阻以及晶体管
|
掌握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
2
|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
电阻器的识别与测量
|
能根据色环读出电阻值;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
|
掌握电阻的识别方法直标法、文字符号法、色标法;了解电阻的主要参数及特种电阻
|
5
|
1
|
电容器的识别与测量
|
掌握电容器的测量方法及质量判别
|
了解电容器的分类、特点、参数;掌握电容器容量的表示方法
|
5
|
1
|
电感器、变压器的识别与测量
|
掌握电感器的测量方法及质量判别
|
了解电感、变压器的种类及主要参数;掌握色码电感的识别
|
1
|
常见半导体器件的识别与测量
|
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测量及质量判别
|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种类,主要参数及特性
|
4
|
3
|
其他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
会用万用表对开关、电声器件、贴片元件及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进行基本的检测
|
1)认识电声器件、电池、开关、贴片元件等常见器件的外形。
2)知道电声器件、电池、开关、贴片元件等常用电子器件的基本知识。
|
6
|
1
|
可控硅的识别与测量
|
会用万用表测量可控硅的电极并判别质量
|
了解可控硅的结构种类及技术参数
|
6
|
1
|
烙铁手工焊接及电子装配工艺
|
电烙铁的拆装与维护
|
会拆装电烙铁并进行检查,会对新电烙铁进行搪锡
|
了解电烙铁的种类和结构
|
8
|
2
|
手工焊接与拆焊
|
掌握电烙铁的手工焊接及拆焊
|
掌握常用手工焊接方法
|
4
|
3
|
简单电路装配
|
熟练掌握电路装配,学会电路故障排除。
|
掌握手工焊接方法,学会简单电路原理分析。
|
4
|
3
|
模拟万用表的组装及调试
|
模拟万用表电路安装
|
熟练掌握模拟万用表电路的制作;熟练掌握手工焊接;学会排除电路故障;掌握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
|
理解模拟万用表工作原理;掌握手工焊接技术及万用表的使用。
|
8
|
6
|
稳压电源装配与调试
|
稳压管稳压电路的装配调试
|
能够调试稳压管稳压电源电路;学会排除电路的故障。
|
理解稳压管稳压电路原理;掌握用万用表、示波器测量电路的方法。
|
4
|
6
|
万能板焊接
|
电子闪光眼电路制作及调试
|
熟练掌握光控电子鸟电路的安装、调试
|
学会电路识读;掌握在万能板上焊接电路;掌握电路检修及调试。
|
4
|
4
|
光控电子鸟电路的装配与调试
|
熟练掌握光控电子鸟电路的安装、调试
|
学会电路识读;掌握在万能板上焊接电路;掌握电路检修及调试。
|
4
|
4
|
电子门铃电路装配与调试
|
门铃电路安装调试
|
1、元件的识别选用;
2、门铃电路安装;
3、电源电路部分调试;
4、门铃电路部分调试;
|
理解CD4069的结构、功能及应用;理解电子门铃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万用表、示波器测量电路的方法。
|
2
|
6
|
贴片收音机安装于调试
|
充电器电路的装配、调试
|
1、贴片元件识别;
2、掌握贴片元件焊接;
3、掌握贴片收音机的安装与调试;
|
了解贴片收音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会收音机电路识读;会使用万用表等测量仪器检测电路。
|
4
|
6
|
|
|
|
|
80
|
40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综合运用电子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电工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电子技术工艺基础》2012年第6版,孟桂华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九)实施建议或说明
1.课时安排:精讲多练、做学一体。本课程内容经过筛选编排,以完成一个小型项目内容或任务为一次上课单元。每次授课时间以项目大小而定课时,总体而言理论教学课时要偏少,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
2.加强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的研究,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探索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小课题,拓宽思维空间,激发成就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运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生活经验等方式深化学习内容。
3.要注重技能训练及重点环节的教学设计。每次活动应使学生上一个阶梯,技能训练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层次性。
4.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养成自己应用现代物流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觉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教学评价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评价宜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3)教学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1章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1 电阻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1.1 电阻的分类
1.1.2 电阻的命名方法及符号
1.1.3 电阻的性能参数
1.1.4 阻值和误差的标注方法
1.1.5 电阻的选择
1.1.6 电阻的测试
1.1.7 常用电阻器
1.2 电容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2.1 电容的作用
1.2.2 电容器的分类
1.2.3 电容器的命名及符号
1.2.4 电容器的标注方法
1.2.5 电容器的性能参数
1.2.6 电容器的选用
1.2.7 常用电容的特性
1.2.8 电容器的测试
1.3 电感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3.1 电感线圈
1.3.2 电感的符号与单位
1.3.3 电感的作用
1.3.4 电感的分类
1.3.5 电感的命名方法
1.3.6 电感的主要特性参数
1.3.7 常用电感线圈
1.3.8 常用电感的型号和规格
1.3.9 电感的选用
1.3.10 电感的测试
1.3.11 电感的使用注意事项
1.4 变压器
1.4.1 变压器的分类
1.4.2 电源变压器的特性参数
1.4.3 音频变压器和高频变压器的特性参数
1.5 半导体分立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5.1 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5.2 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5.3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
1.6 电位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6.1 电位器的分类和相关型号
1.6.2 电位器的检测
1.7 驱动继电器的芯片
1.8 光耦
1.9 光电管
1.9.1 真空光电管
1.9.2 充气光电管
1.9.3 光电倍增管
1.10 光敏电阻
1.10.1 光敏电阻的分类
1.10.2 光敏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11 机电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11.1 继电器
1.11.2 开关
1.12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1.12.1 集成电路的分类
1.12.2 集成电路的命名
1.12.3 集成电路的封装与引脚识别
1.12.4 常用集成电路介绍
1.12.5 集成电路的使用注意事项
1.12.6 集成电路的检测方法
1.13 微处理器
1.13.1 常用单片机
1.13.2 ARM系列单片机
1.13.3 看门狗电路
1.13.4 晶振
思考题
第2章 常用电子测试仪器的原理及应用
2.1 万用表的应用表
2.1.1 指针式万用表
2.1.2 数字式万用表
2.2 示波器的原理及应用
第3章 绘图及PCB制反工艺
第4章 元器件的焊接工艺
第5章 电子装配工艺
第6章 典型电子工艺实训案例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
课程学时:100学时
适用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
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
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生存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力求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真正确立“学以致用”的正确思想,才能学好《机械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挂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客观的展现本课程的内容精华,并进行必要的金工实习、实验、现场教学、参观、分组讨论,写出实习、见习或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模型演示教学法、参观和现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
教学项目
|
教学内容与要求
|
活动设计建议
|
参考学时
|
1
|
对机械的初步认识
|
1.理解机器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特征及异同点,能描述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件的之间的关系;
2.掌握机器的组成,能区分机器与机构的不同;
3.理解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区分低副、高副。
|
1.结合生活中见到的实际例子来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利用多媒体加深对各概念的理解;
3.通过到工厂车间参观来加深理解。
|
8
|
2
|
常用工程材料
|
1.掌握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及工艺性能;
2.掌握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并能根据条件合理选用常用工程材料;
3.了解钢铁材料的生产过程;
4.掌握热处理的目的、种类及应用,能正确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法改善材料的性能;
5.了解有色金属材料的种类、应用及特点;
6.了解非金属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
1.教师应结合机械加工中常用材料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
2.可组织学生通过到工厂车间参观进行现场教学;
3.在教学中将各种金属材料带进课堂,实训室内可做部分力学实验,使学生从外观和内部都有一个认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钢铁材料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视频来了解。
|
20
|
3
|
常用机构
|
1.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基本类型及应用;
2.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判定方法,能准确判定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3.掌握凸轮机构,能区分凸轮机构的类型;
4、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等间歇性运动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及应用。
|
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各种机构的工作过程,加深理解机构的功用及原理。
|
20
|
4
|
机械零件
|
1.了解轴的分类和应用特点;掌握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
2.掌握轴承的类型和功用,能够区分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组成、类型及特点;能解决轴承使用中的安装、维护和润滑的问题;能区别常用的滚动轴承类型,会解释滚动轴承的代号表达含义。
3.了解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4.了解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应用;
5.掌握螺纹及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能正确装配螺纹联接,能对其进行预紧和防松。
|
1.教师应结合机械设备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2.进行一次通用零件和部分装置的采购模拟活动或市场技术调研,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各种机械零件�O结构特点、功用;
3.采用实践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
24
|
5
|
机械传动
|
1.理解带传动的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会分析带传动的运动特性;能识别?V?带和带轮结构;会查阅有关资料选用普通V带;掌握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方法;能解决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保养相关问题;
2.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能认识滚子链的结构,会分析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3.理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理解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条件;能够对直齿轮、斜齿轮和圆锥齿轮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进行计算;了解齿轮的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
4.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
5.了解螺旋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会判断螺旋传动的相对运动关系;
6.掌握轮系的类型;能够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了解减速器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减速器。
|
1.教师应结合机械设备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
2.组织?1~2?次学生参观企业,增加感性认识 ;
3.安排?1~2?次现场教学;
4.采用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利用教学模型或实物,设置传动装置的故障,让学生检查并排除,以锻炼学生对传动装置的维护能力。
|
30
|
机动
|
8
|
合计
|
100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电力拖动》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综合运用机械基础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机械基础》2007年第四版,王希波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配套《机械基础习题册》
(九)实施建议或说明
1、评价方法
单纯的书面检测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基础》课程的发展,建议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机械基础》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注重知识应用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注意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其次应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2、教学条件
1.校内教学场地:建有多媒体教室、机加工车间、电焊车间、铸造车间、压力加工车间、力学性能试验室,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测量工具、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设备利用率要高,购买或制作配套的教学模型,以加强直观性教学;
2.校外机械市场、企业环境的利用: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并通过参观企业环境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教学中还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三、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第一章 带传动
1-1带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类型
1-2Ⅴ带传动
1-3同步带传动
1-4实训环节台钻速度的调节
第二章 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
2-1螺纹的基本知识
2-2螺纹标记
2-3螺纹连接
2-4螺旋传动
第三章 链传动
3-1链传动概述
3-2套筒滚子链与链轮
第四章 齿轮传动
4-1齿轮传动概述
4-2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4-3其他齿轮传动简介
4-4齿轮的结构、材料、润滑与失效
第五章 蜗轮蜗杆传动
5-1蜗轮蜗杆传动概述
5-2蜗轮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啮合条件与旋向判别
5-3蜗轮蜗杆的结构、材料及润滑
第六章 轮系
6-1轮系分类及其应用特点比及计算
6-2定轴轮系传动减速器的拆装
6-3实训环节
第七章 平面连杆机构
7-1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及
7-2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7-3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
第八章 凸轮机构
8-1凸轮机构概述
8-2凸轮机构的类型
8-3凸轮机构工作过程及从动件运动规律
第九章 其他常用机构
91变速机构
92换向机构
9-3间歇运动机构
9-4实训环节――生产现场的参观
第十章 轴
10-1轴的用途和分类
10-2轴的结构
第十一章 键、销及其连接
11-1键连接
11-2销连接
第十二章 轴承
12-1滚动轴承
12-2滑动轴承
12-3实训环节――轴上零件的拆装
第十三章 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13-1联轴器
13-2离合器
13-3制动器
13-4实训环节――联轴器的拆装.
第十四章 液压传动
14-1液压传动概述
14-2液压动力元件
14-3液压执行元件
14-4液压控制元件
14-5液压辅助元件
14-6液压传动系统基本回路
14-7液压传动系统应用实例
14-8实训环节一-液压回路的搭建
第十五章 气压传动
15-1气压传动概述
15-2气源装置、辅助元件和执行元件
15-3气动控制元件与基本回路
15-4实训环节――气动回路的搭建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概论
课程学时:160学时
适用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
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机电一体化概论》是机电及技术应用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高度“机电”结合的课程,将学生所学“机”与“电”的知识与技能,在微电子的控制手段下高度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
(1)了解机电一体化概论所代表的产品范围,分类及发展趋势。
(2)掌握模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装配、调试、维护、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掌握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的应知、应能的知识和技能。
(4)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相关技术的联系和接口关系,了解产品开发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拆装、调试和操作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思维体系,学会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学会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
3、素质目标
(1)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操作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于《机电一体化》的以数字信息处理为基础,集机械制造、微电子、计算机、现代控制、传感检测、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液压气动等技术为一体的复合技术。掌握利用所学知识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重点为能够独立安装调试生产线的生产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可以利用一个或多个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组合件,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组合件各零件的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组织教学过程从做到学,从形象到抽象。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操作规范性,贯彻国标。认识职场可采用现场观摩,要求学生对观摩作反馈。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应结合实习的内容逐渐展开学习。教学中教师更多采用工作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该课程应设置更多的实践时间。
(五)实践环节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视听学习资料、网络课堂、课件、电子教案等多媒体教学资料,构建网络课程资源库。通过开放的课程学习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提供学生工学结合实习机会。
3、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编写满足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
4、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学习网站链接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课程内容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考学时
|
1
|
项目一
机电一体化概述
|
任务一 机电一体化概述
任务二校内设备情况简介
|
1、机电一体化概论的基本概念
2、机电一体化概论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功能构成
3、机电一体化概论设计的考虑方法和设计类型
4、机电一体化概论设计程序、流程、准则和规律以及现代设计方法
|
1、机电一体化概论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功能构成
2、机电一体化概论设计的考虑方法和设计类型
3、机电一体化概论设计程序、流程、准则和规律以及现代设计方法
|
教学一体化
|
10
|
2
|
项目二
皮带输送机调速安装
|
任务一 皮带轮的安装
任务二 变频器认识
任务三 皮带输送的调整
|
1、学会如何用变频器来实现皮带输送机按不同的速度运行
2、学会如何用 PLC 来实现皮带输送机按不同的速度运行
|
1、机电一体化概论的结构
2、拆装皮带输送机
|
教学一体化
|
30
|
3
|
项目三
工件分拣
|
任务一 调试工件识别装置
任务二 工作的分拣
|
1、了解工件分拣设备的工作原理
2、学会编写分拣、装配、生产程序
3、了解气动元件的基本知识
4、学会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
|
1、根据工作流程编写相关的编序
2、根据电气控制原理图安装电路
3、根据工作过程要求编写 PLC 自动控制程序
|
教学一体化
|
20
|
4
|
项目四
机械手动作
|
任务一 机械手的安装
任务二 机械手的动作
|
1、学会气缸活塞的检测
2、学会如何拆卸和组装机
3、如何连接机械手的气路
4、如何连接机械手的控制电路
|
1、学会机械手搬运工件的动作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2、掌握如何搞到机械手工作效率的方法
|
教学一体化
|
20
|
5
|
项目五
供料与机械手搬动
|
任务一 料盘的安装与接线
任务二 供料与搬运
|
1、根据控制要求,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包括PLC硬件配置电路。
根据控制要求,编制简易物料搬运机械手PLC控制程序。
|
1、绘制生产线进入环节电气控制原理图
2、根据电气控制原理图连接电路。
|
教学一体化
|
20
|
6
|
项目六
指示灯与报警
|
任务一 指示灯
任务二 报警器
|
1、了解警示灯结构、工作原理;
2、了解警示灯制编程序
3、了解指示灯工作原理
|
1、规范操作警示灯;
2、检查报警器的故障问题
|
教学一体化
|
20
|
7
|
项目七
触摸屏
|
任务一 触摸屏与PLC及电脑的连接
任务二 欢迎界面
任务三 监控界面制作
|
1、学会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使用
2、学会使用触摸屏控制或监控简单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
1、使用软件创建工程仿真画面
2、使用触摸屏监控设备运作
|
教学一体化
|
20
|
8
|
项目八
综合练习
|
任务一 安装调试生产线的生产过程
|
1、学会半自动与自动工作控制
2、学会步进控制程序编程学会生产线进入环节的装置
3、学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
1、编写简洁明了的程序控制设备进行正常供料与搬运
|
教学一体化
|
20
|
|
合计课时
|
160
|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综合运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电工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动手能力与综合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机电一体化概论》2013版,于爱兵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实施建议或说明
1.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基于《机电一体化》的以数字信息处理为基础,集机械制造、微电子、计算机、现代控制、传感检测、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液压气动等技术为一体的复合技术。熟练程度、利用所学知识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从学习态度、项目实训、综合实训、期末测试、竞赛和社会信息化服务等五个方面综合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标准
序号
|
考核项目
|
所占分值
|
1
|
过程性考核
|
60%
|
2
|
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
|
40%
|
备注:
(1)过程性考核包括:①项目完成情况20%;②出勤率10%;③团队合作及课堂表现10%;④安全操作5%;⑤实训报告及作业10%。若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则项目完成情况按20%计入。
(2)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主要采用技能考核60%+卷面考试40%,技能考试科目尽量引入企业评价。
2.实施建议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到公司和企业去参加实践活动。
3)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利用学校、公司和企业资源,为学生安排岗位培训和训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近几届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效果较好,基本上达到了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三、教学内容纲要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1.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1.1.2 机电一体化的分类
1.1.3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1.2 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1.2.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1.2.2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3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实例
1.3.1 自控式恒温箱
1.3.2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
1.4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1.4.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1.4.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5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5.1 本课程的任务
1.5.2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阅读材料A 自动售货机的由来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组成
2.1 机械单元
2.1.1 机械单元基础
2.1.2 执行元件
2.1.3 传动与导向元件
2.2 伺服与驱动单元
2.2.1 伺服与驱动单元基础
2.2.2 步进电动机
2.2.3 伺服电动机
2.3 检测单元
2.3.1 检测单元基础
2.3.2 传感器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2.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2.3.4 虚拟仪器
2.4 控制单元
2.4.1 控制单元基础
2.4.2 常用控制器
2.4.3 控制原理与策略
2.5 接口技术
2.5.1 人机接口
2.5.2 信息采集接口
2.5.3 控制量输出接口
阅读材料B 雷达
阅读材料C “模式识别”之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
3.1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3.1.1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流程
3.1.2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类型
3.2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建模方法
3.2.1 产品规划与总体设计中的常用模型
3.2.2 产品技术设计中的建模
3.3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软件
3.3.1 AutoCAD
3.3.2 Protel
3.3.3 Pro/Engineer
3.3.4 MATLAB
3.4 现代设计方法
3.4.1 计算机辅助设计
3.4.2 创新设计
3.4.3 优化设计
3.4.4 可靠性设计
阅读材料D 模块化设计与IBM计算机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实例
4.1 汽车中的ABS
4.1.1 ABS的作用
4.1.2 ABS的系统组成
4.1.3 ABS的工作过程
4.1.4 ABS的发展
4.2 视频监控系统
4.2.1 视频监控的应用与分类
4.2.2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4.2.3 视频动态目标跟踪
4.2.4 网络视频监控技术
4.3 微机电系统
4.3.1 MEMS基础
4.3.2 MEMS的应用
4.3.3 基于MEMS传感器的安全气囊系统
4.4 焊接机器人
4.4.1 焊接机器人的作用
4.4.2 焊接机器人的系统组成
4.4.3 典型的焊接机器人
4.4.4 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
4.5 数控机床
4.5.1 数控机床的发展过程
4.5.2 数控机床的特点
4.5.3 数控机床的组成
4.5.4 数控机床的主轴驱动与控制
4.5.5 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
阅读材料E 洗衣机
习题